2018第22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愛滋大會-打破愛滋防治不平等的壁壘

發佈日期:2018/07/24

 

早場大會:打破愛滋防治不平等的壁壘

7/24 8:30~10:00 @ RAI Amsterdam Hall 12

 

美國Johns Hopkins School公衛學院Stefan Baral以坦尚尼亞(Tanzania)的年輕(含青少年)女性、東歐地區藥物注射者、塞內加爾(Senegal)的男男性行為及跨性別女性族群、南美洲原住民族群、以及南非女性性工作者等五個實證觀察,來強調愛滋疫情有區域及社群間的差異,因此沒有一體適用的服務策略。他強調「愛滋病毒不是茲卡病毒」(HIV is not Zika),全球各地及族群間的感染風險都不盡相同;他更呼籲不要再用「一般族群」(general population)概念來攘括所有感染者,而是了解各種不同風險的族群「是誰」以及他們確切的感染風險為何,才能提供適切的服務。

來自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的Anna Deryabina醫師則以當地網絡式個案接觸、線上諮詢等方式進行的藥癮者愛滋防治服務為例,她認為整合生物醫學、行為改變,以及結構式處遇的服務策略是當前最急切的需求,而分眾分流的服務輸送、社群組織的主動參與、去汙名和去歧視亦是重要關鍵。來自烏克蘭(Ukraine) Olena Stryzhak女士更以藥癮過來人及感染者雙重身份現身,呼籲新興藥物(NPS)服務應受重視,特別是藥物安全資訊的提供以及對應的減害服務。她更呼籲社群應該站出來,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