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22屆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愛滋大會-打破壁壘、建立橋樑、落實全民健康

發佈日期:2018/07/26

早場大會:打破壁壘,建立橋樑,落實全民健康

Breaking barriers and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our responses toward universal health

8:30~11:00 @ RAI Amsterdam Hall 12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Emily Hyle教授提醒, 愛滋、肺結核、糖尿病等疾病具有連動效應(synergistic),而食品安全和經濟不穩定因素更是影響病人疾病控制的結構障礙。愛滋感染與其他健康問題,包括吸煙、空氣汙染、癌症、憂鬱症…等,也有不可忽視的關連。因此,就提升感染者健康品質的觀點而言,共病和結構性的問題需要更多的資源挹注,以及對於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更多的創新策略。

英國資深的學者Peter Piot表示,「終結愛滋疫情」的相關言論近年出現了自滿的氛圍。但我們不要忘記未來數十年,還有數百萬人需要持續服用ART,如何讓治療不中斷,仍然是個挑戰。Peter Piot提醒,針對中低收入國家,國際捐助必須堅持到底,對於有餘力的國家,國內資源挹注不可中斷。在這個過程中,實證研究引導的預防策略,以及疫苗的開發將是關鍵,全球應團結一致促進全民健康。

長期投注於黑人MSM倡權的David Malebranche醫師邀請大家重新思考「易受傷害」(vulnerable) 的意涵。在美國,黑人(black)或是黑白混血(brown)族群相較於白人與拉丁人,更容易經驗貧困、買不起保險、住房不穩定、刑事定罪、愛滋感染、因同性間性行為而遭羞辱,以及種族主義成為治療串流(treatment cascade) 的障礙。而許多公衛或服務提供者對於這些族群的串流中斷的描述,多半認為這個族群「不易接觸」、「衛教不足」等。David Malebranche以經營餐廳者以客為尊的比喻,請大家反向思考:我們必須打破服務者本位主義,反省服務提供場域發生了什麼問題,是否診所的名稱易引起汙名聯想? 是否政策制定者不了解社群真正的需求? 工作者是否有足夠的文化敏感度訓練? 是否感染者的情慾在治療串流中被否定了? David Malebranche更進一步表示,服務提供者本身需有在思維上成為「易受傷害族群」的思維和準備,隨時被挑戰,也接受挑戰,才能確實了解治療串流的使用者需要什麼。

來自烏克蘭的女性青年倡議者Yana Panfilova,以烏克蘭青年倡議組織Teenergizer和全球年輕感染者聯盟(Global Network of You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Y+) 成員的身份發言,熱情洋溢地呼籲全球愛滋政策必須尊重年輕人。她並宣讀幾位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感染者的來信,控訴他們如何成為一個忽略年輕人的愛滋政策的受害者。Yana Panfilova強調,如果全球愛滋政策方針是「沒有人落單」(leaving no one behind),必須要正視年輕人的醫療和人權。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