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毒常見的傳染途徑

發佈日期:2014/03/07

AIDS俗稱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Acquired(後天) Immune(免疫) Deficiency(缺乏) Syndrome(症候群)英語縮寫而成。是由一種攻擊T4細胞的反轉錄病毒感染所引起,造成患者T淋巴球減少。HIV可分為兩型, HIV-1是主要造成愛滋病的病因,而HIV-2主要分布在非洲,其的致病力並不同。AIDS主要經過性行為及血液接觸而感染。感染HIV-1後超過90%的患者會在10-12年內發病成為愛滋病,而初期並無明顯臨床症狀。感染HIV-2則往往沒有相關的病症。

台灣地區自從民國73年發現第一位愛滋病患以來,至97 年1月為止,已發現超過15000位感染者,其中超過4000人已發病,但這仍是冰山一角,推測實際感染人數不只如此,且增加速度非常驚人。

 

愛滋病毒常見的傳染途徑
1.血液傳染:依受感染率排序為輸血、共用針頭、針扎(空心針)、紋身、針灸、接觸到受污染的器械等。 
2.性行為傳染:風險最高的為肛交,其它如口交、陰道交等各種性行為而有體液接觸時亦會傳染。 
3.母子垂直傳染:經由胎盤或產道垂直感染。

病患體液中愛滋病毒的含量依各部位差異極大,以腦脊髓液、血液及精液最多,眼淚、口水等病毒量極少,較少造成傳染。


非愛滋病感染途徑

Q:HIV病毒會不會經由空氣或飛沫傳染?

A:不會。

Q:皮膚接觸會傳染嗎?

A:不會,皮膚提供很好的保護作用,可安心地握手、擁抱;但如有傷口,應避免接觸患者體液。

Q:可與患者共用餐具嗎?

A:可以。

Q:與病患禮貌式親吻會得病嗎?

A:在黏膜完整的前提下,唾液所含低濃度病毒量並不具傳染性;但刷牙會造成黏膜受損,故不要與人共用一支牙刷。

Q:會藉由蚊蟲叮咬而感染嗎?

A:不會。

 

常見症狀

在感染後之急性期,於數日內產生病毒血症,約50%的患者會出現像感冒、不明熱之症狀,如:發燒、皮疹、肌肉痛、喉嚨痛、淋巴結腫、無菌性腦膜炎等。數週後即可於血中偵測到病毒抗原。經過數週至數月,症狀消失進入潛伏期。

 

診斷方式

可先用ELISA方法測定抗體二次,然後用西方墨跡法(Western bolt)行抗原確認;從感染到抗體陽性的間隔稱為空窗期(Window period),約為六至十二週,也可能延至六個月,拜醫療科技之進步,現可將空窗期縮短至約三週。

 

常見感染

愛滋病毒進入人體後,會侵犯T淋巴球,起先人體會製造更多的T淋巴球來補充,因而T淋巴球數目尚可維持,此時稱帶原期。帶原者可以傳染給別人,可測出病毒血症及抗體,看起來與正常人無異。待人體免疫系統因HIV的破壞逐漸喪失功能甚至癱瘓,便無法抵禦致病原的侵襲而產生感染,即「伺機性感染」。

 

患者常見之伺機性感染

肺:常見有奴卡氏菌、肺囊蟲肺炎、組織孢漿菌、分枝桿菌、麴菌、隱形球菌、弓型蟲、赤球菌、巨形細胞病毒、非感染性的淋巴腫瘤、卡波西氏肉瘤及一般常見之細菌性肺炎等。

生殖器官:因愛滋病為性病,有共通途徑如人類乳突病毒、淋病、疱疹、梅毒、子宮頸炎、尿道炎等,此外亦會造成侵襲性子宮頸癌。

皮膚:如卡波西氏肉瘤、黴菌感染、帶狀疱疹、皮脂性皮膚炎等。

中樞神經系統和眼睛:常見有結核、隱球菌、弓形蟲、疱疹、巨形細胞病毒;此外,原發性腦部淋巴瘤亦屬常見。

消化道:有口腔卡波西氏肉瘤、口腔念珠菌感染、舌頭毛狀白斑,食道巨型細胞病毒及單純性疱疹感染;下消化道之感染以巨型細胞病毒及鳥型分枝桿菌最常見。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