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需要注意的共病 — 癌症

發佈日期:2022/09/02


以下資料蒐集自愛滋病學會、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基金會、新聞等,並結合本會《愛偕老-熟年帕斯堤手冊》彙整

 

現代人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平均餘命逐漸延長,然而,也伴隨著面臨更多的文明病、慢性病甚至是癌症的風險。愛滋感染者也是如此,穩定治療後,其身體狀況與壽命與一般人相差不遠,反倒開始擔心因年紀漸長、生理機能退化而形成的慢性疾病,如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牙齒健康、骨質疏鬆、記憶力退化…等,並建議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一些國內外研究發現,愛滋感染者罹患某些癌症的機率是非感染者的數倍以上。在1997年抗愛滋治療藥物(雞尾酒療法)問世之前,HIV感染者身上最常出現的癌症為卡波西氏肉瘤、侵襲性或高度侵襲性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侵襲性子宮頸癌。而從90年代開始至今,受惠於高效能的愛滋治療方式,卡波西氏肉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癌症在HIV感染者的身上的發生率已大大下降了。也由此可知這些腫瘤跟免疫力的關係密切。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使這些與愛滋病相關的癌症發生率下降了,但與非感染者相較下,HIV感染者罹患卡波希式腫瘤是一般人的298.04倍;罹患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為26.12倍;罹患肛門癌機率高達19.1倍;非黑色素皮膚癌有14.92倍;大腸癌為7.53倍;肝癌為5.5倍;胃癌則是4.93倍;而女性感染者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則是13.95倍;所以,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對HIV感染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引自2014年新聞:高醫大研究─愛滋患者罹癌率 高5至200倍)。

 

以下就5種常見腫瘤做簡單介紹

 

1.卡波西氏肉瘤

目前研究發現該疾病跟免疫系統有關係。
常見的症狀:包含皮膚或口腔有紫紅色斑塊或隆起結節、淋巴結腫大、喘、腸胃道出血、腸道阻塞等。

相關治療:抗愛滋病毒藥物對該腫瘤細胞有毒殺作用,因此抗愛滋病毒治療是治療該病的重要步驟。除非病人症狀較嚴重,或CD4上升但腫瘤繼續進展時,會考慮以全身性化學治療介入。若只有局部的病灶,也會考慮使用局部化療藥物注射、塗抹A酸、或局部病灶切除、局部放射線療法。

 

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指的是淋巴系統中的淋巴球轉化成的惡性腫瘤,在身體各部的淋巴結、器官都有可能發現它的蹤跡。淋巴瘤有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較常見,占九成以上,以2017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為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別位於男女死亡率的第九名。

為何會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發生?確實的原因目前不是很清楚,但目前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暴露某些化學製劑的環境、自體免疫不全、感染等都可能是它形成的原因。而該腫瘤的診斷主要是靠病理切片,並需靠電腦斷層、正子攝影、腰椎穿刺等作淋巴瘤的分期。

常見症狀:早期症狀包含頭頸部或腋下淋巴腫大,但不腫不痛,也有部分人無淋巴腫大,但有胃痛、胃出血、腹脹大便不通、呼吸困難等症狀。當疾病惡化,可能有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皮膚發疹、下肢水腫等症狀。

建議:當發現頭頸腋下有異常腫塊時,及應該立刻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相關治療:因為抗病毒藥物的在對抗淋巴瘤的效果不如卡波西氏肉瘤,因此,在治療一開始就要使用全身性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並適時的加入抗病毒藥物。

 

3.侵襲性子宮頸癌(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侵襲性子宮頸癌是女性HIV感染者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與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有關。研究發現,女性帕斯堤在子宮頸癌的惡化速度與程度都較非感染女性高,這可能跟愛滋病毒的影響有關。

建議:女性HIV感染者每半年要做一次子宮抹片檢查。

HPV子宮頸癌疫苗:目前建議9~12 歲的HIV感染者男孩及女孩施打,13歲以上的HIV感染者雖無明確的建議,但因為疫苗可讓HIV感染者產生抗體,且副作用小,可以考慮施打。

 

4.肛門癌

近幾年在常有男性HIV感染者因為肛門疼痛或肛門腫塊到感染科門診就醫,經醫師診治後發現是肛門癌。肛門表面是黏膜,並且由肛門括約肌控制收縮,如果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就容易發展成肛門癌。人類乳突病毒主要是經由性行為,主要是肛交傳染,因此,有多重性伴侶、接受肛交者、罹患過菜花者都要特別小心。非感染者年滿50歲才容易得到肛門癌,但HIV感染者過30歲就要特別留意。

常見症狀:肛門紅腫痛、出血、發現肛門瘻管等都可能是肛門癌的症狀。

相關治療:通常到醫院後,腸胃科或直腸科醫師會以肛門鏡進行切片,確認病灶處的細胞是否有癌化。若確定是肛門癌,則會視情況給予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

建議:使用保險套是避免人類乳突病毒傳染的最佳方法,另外戒菸也可減少得肛門癌的機會。每年請醫師做肛門觸診、肛門抹片或肛門鏡檢查,並且評估危險因子,也可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HPV疫苗:目前研究發現,在青少年未有性行為前施打疫苗,確實能預防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肛門癌、子宮頸癌,至於HIV感染者的預防效果,還有待研究結果的發表,才能知道確實的成效。

 

5.肝癌

台灣肝病的發生率相當多,根據2017年台灣十大死因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名第十,而肝和肝內膽管癌則排在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因為肝癌的發生多是因為慢性B型肝炎與慢性C型肝炎造成的,而HIV感染者因為免疫的問題,比非感染者更容易得受到這兩種病毒感染,若愛滋病控制不良,體內CD4過低時,容易發展至肝硬化與肝癌。

建議:性行為時一定要戴保險套,保險套不只可以預防一般性病,更可以預防B肝與C肝。另外,一定要避免共用針具、稀釋液及容器。

B型肝炎疫苗:若未曾感染過B型肝炎也沒有對B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則應該盡早施打B型肝炎疫苗。

 

HIV感染者定期接受癌症篩檢的重要性

在HIV感染者方面,卡波西氏肉瘤、高度侵襲性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無法藉由癌症篩檢早期檢測故無篩檢建議,侵襲性子宮頸癌的篩檢則比照一般女性,並無因感染HIV而有不同。另一方面,雖然未有根據HIV感染者所制定不同的癌症篩檢項目,但符合一般民眾篩檢條件的HIV感染者仍應積極接受常規癌症篩檢。

目前一般民眾可以定期接受口腔癌、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或子宮頸癌的篩檢。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 篩檢

目前政府補助四大癌症篩檢之政策與範圍如下:

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

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

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

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肝癌篩檢

在台灣,9成肝癌是由慢性肝炎併發,除了B肝、C肝帶原者是高危險群,有脂肪肝的民眾更要多加注意。由於肝臟深處於腹腔內,一般檢查難以觸及,目前較好的篩檢方式為超音波,所以如果本身是慢性肝炎(B、C肝)帶原者或其他高風險群,建議定期於腸胃科監控肝指數和病毒活性,並且每1~2年做肝臟超音波檢查。

 

肺癌篩檢

肺癌並無成本效益較高的篩檢方式,以定期接受肺部X光檢查來說,罹癌率並無下降,而 CT 電腦斷層則會有輻射劑量高、偽陽性機率高的問題。
因此根據目前研究,僅建議以下肺癌高風險群定期接受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研究顯示,能降低高風險族群肺癌死亡率 20%。
根據癌症基金會的整理,符合以下其中1點就有可能是肺癌高風險群:

1. 吸菸史統計值達15 (包含已經戒菸及有意戒菸者)

2. 二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者

3. 有肺病病史者

4. 常煮菜且無使用抽油煙機設備達10年以上

5. 暴露在二手菸害環境達1年以上

6. 職場環境易致肺癌者


隨著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發展,多數HIV感染者都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力,部分癌症的發生率已經大大減少,因此,能夠遵從醫囑按時服用抗愛滋治療藥物、回診,維持正常的生活、適當的運動、均衡健康飲食,與減少抽菸、喝酒等,癌症就很難找上門。即使不幸被診斷出癌症,在有良好免疫力的情況下,治療成功的機率不見得會比非感染者低。


參考資料1:與愛偕老-熟年帕斯堤手冊 43~51頁

參考資料2:新聞《高醫大研究:愛滋患者罹癌率 高5至200倍》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47/367037

參考資料3:成人愛滋病毒感染者腫瘤相關疾病治療指引

參考資料4: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篩檢介紹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11

參考資料5:癌症基金會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