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實錄】2020年「助人者工作坊:給藥癮助人工作者的SLAM大補帖」|小露DA成員|莊苹護理師|衛漢庭醫師

發佈日期:2020/08/10

活動日期:2020年7月13日

活動地點:旺夥商務中心

活動實錄:羅舒平實習生、吳明政實習生、鄭勤蓉實習生

實錄校閱:連思良社工

近年以注射甲基安非他命(slam)來助興(chemsex)的狀況逐漸上升,雖注射甲基安非他命可以帶來急速的快感,及生心理上的興奮效果,然而卻伴隨較高的藥物過量及健康的風險,及因針具汙染易造成心內膜炎、蜂窩組織炎等,增加HBV、HCV、HIV等感染風險。因此,我們邀請了小露DA團體的成員進行現身說法,讓我們更認識slam社群,理解其文化脈絡,同時邀請深耕於愛滋、藥癮社群中的莊苹護理師與衛漢庭醫師,讓我們從個人、社會與文化等不同角度來認識slam與chemsex,並看見slam是如何在個人的心理與生理層面造成影響,藉此增進助人者的藥癮知能,進而學習如何與藥物使用者一起面對成癮議題。以下為各專題演講的實錄,歡迎大家點閱瀏覽,並分享給需要的助人工作者:

【專題一】Y先生(露德DA成員)經驗分享

Y先生在工作人員眼中是一個很溫暖的人,在他參加DA團體的一年多裡,他常擔任小幫手(類似co-leader)的角色,當露德詢問他是否願意以藥癮者過來人身份來進行分享,他也毫不猶豫的答應。

時光倒流,一切的起源

Y先生約有八到九年的用藥歷史,剛開始以吸食安非他命為主,之後的三年裡則是以Slam(靜脈注射)為主,因為能夠讓藥物更快發揮作用也可以維持更久,在準備工具上也不用太麻煩;Y先生的個性很容易感到焦慮,加上渴望從親密關係中尋找歸屬感,於是透過朋友取得藥物,並且在性愛過程中獲得從未有過的快感,從此性愛跟藥物便綁在一起。

除了利用藥物來助「性」之外,其他時候,因為擔心跟不認識的人使用會增加額外的風險,有時會自己一個人使用藥物,在獨自一人使用時,更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緒中,不知不覺使藥物的使用過量,幾次用藥過量的經驗,開始出現改變的契機。

一點一滴的改變 

Y先生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藥物所帶來的快感,或因為不明原因產生焦慮害怕的情緒,甚至將用藥變成強迫性行為,之後開始慢慢去尋找背後的原因,在因緣際會下來到露德協會,參加團體後開始閱讀「挑戰成癮觀點」這本書,並且學習區分藥物的副作用等,從中看見自己因為藥愛所帶來的親密關係暴力,接著因為親密關係暴力而造成壓力,為了紓解壓力又再接著使用藥物,困在惡性循環中,慢慢了解自己被情感操弄的無能為力感。這過程中如果跟一般朋友討論,常因為朋友對藥物議題不了解,一開始就會希望自己直接戒癮,而沒看見自己藥物之外的困境。在露德則是能夠與面臨一樣問題的朋友互相討論並交換意見,能夠有力量處理自己的問題。

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

自從開始參加露德的DA減害團體,在團體中並沒有強制要求成員一定要立刻做到戒癮,而是先在團體建立支持感,並且在面對困境時互相加油打氣,像是用藥後會有情緒高漲,生理狀況改變,成員就會提醒要記得吃東西,而且有相關單位提供諮詢窗口。雖然社工沒有使用經驗,有時跟我們的想法有落差也不知道該如何詢問,成員也不知道如何回應,這過程中Y先生是可以做為連接溝通橋樑,從中也能獲得充權與肯定。

減害方向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學習跟藥物共處,要如何在不影響經濟與生活因素的情形達到平衡,維持個人生活的穩定,需要在過程中不斷調整,Y先生接下來要昆明整合式成癮治療計畫,逐漸從減害改為戒癮,方向雖然跟在露德不一樣,但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後,能夠更有目標的去執行,在減害的這條路上即便漫長,心理也較為踏實。

與會人員對Y先生藥癮經驗的好奇

Q:從鼻呼到靜脈注射這當中需要先跨過一個門檻,是如何轉換的?不會覺得傷害會更大嗎?

A:當看到越來越多人使用後,就會覺得越來越習以為常,經歷一段醞釀期後,開始觀察學習靜脈注射的方式,如果使用正確的方式,並不認為靜脈注射的危害會大於鼻呼。

Q:經過露德協會與昆明的藥癮團體,有減緩當初因為性的焦慮而用藥的狀況嗎?對性的焦慮有平衡嗎?

A:這有點像是案發現場溯源,可能跟親密關係有關,再往回追,也有可能跟父母、原生家庭有關;持續使用的情況下反而落入負面的循環,除了使用減害策略處理外,還有看身心科,使用抗焦慮藥物穩定情緒。

Q:在找答案的過程中,似乎發現內心有某些匱乏需要填補,那一開始是從何獲得資訊知道用藥可以有效,還是之前有嘗試過其他方法,以及看醫生後是否是過其他方法?

A:看醫生後吃抗焦慮的藥比較穩定,醫師曾建議可以喝酒搭配威而剛,但是頭腦很脹而且跟用藥的感覺不同,只有嘗試過一次,參加露德DA團體後,開始記錄每次用藥的情況,並在團體中探討使用時的狀況,之後再逐漸調整調整用藥的狀況。

【專題二】走進深海區—SLAM族群的文化|莊苹護理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

莊苹護理師在門診服務時,觀察許多男同志在幼年成長經驗中,原生家庭與同儕的支持不足,容易導致壓力與衝突,因為這些壓力導致的疏離感,這些朋友們為了獲得親密感更容易接觸到成癮物質。

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多元性別的朋友們經常碰到身分認同的問題,需要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情緒,無法對外在環境放鬆,人類是群居動物,沒有人可以孤獨地活下去,每個人都渴望有人能跟自己一樣,有共同語言,所以他們開始了找尋同伴、找尋認同的旅程。

有些人因為找到志趣相投的同伴而感到安心,有些人接觸到成癮物質,發生藥愛的行為,可能因此更感到迷惘,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正找到同伴,也許他們只是剛好跟自己有相同的性傾向而已,在極度渴望擁有一段親密關係的當下,妥協然後留下來。

男同志的藥愛文化必非單純是藥物的問題,更多的是生命中的失落與創傷,許多男同志在壓迫與不友善的社會環境中成長,難以接納自己同志身分產生自卑感,甚至被社會主流價值排斥造成的對立感,與家人關係得疏離與緊張,甚至幼年時期的霸凌經驗,導致焦慮與憂鬱,因此開始依靠使用成癮物質來緩解這些壓力。

服務對象曾說過:「靜脈注射比一般吸食更容易獲得滿足。」然而靜脈注射同時存在著較高的風險,在未習得正確的注射方法的狀況下,很容易造成身體的危害。是否教導服務對象正確的針具施打的方式,就是在服務過程中經常碰到的兩難。

最後莊苹護理師提到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提供多樣的服務:藥癮者精神共病的醫療服務、家屬團體、個人諮詢和團體服務等,對應著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提供最適合的服務。

【專題三】安非他命注射使用的治療與復原策略|衛漢庭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

成癮與治療

衛漢庭醫師一開始定義什麼是「成癮」,成癮是酬賞中樞失調的腦部疾病,簡單來說就是成癮大腦綁架了理性大腦,創造出對成癮物質的渴望;藥物成癮的原因可能源自於天生的基因,也有可能是環境因素。醫療上再依照個案的狀況,提供了門診治療、密集門診、不同強度的醫療輔助居所或住院治療、內外科加護病房等。

接著衛醫師說明了成癮治療的幾個原則,再次提醒我們成癮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疾病,儘管複雜但是有辦法治療的,不過治療的內容應該要符合個案的多重需求,治療的方法必須針對個案的改變進行調整,而個人、團體的諮商或行為療法將會是成癮治療的關鍵等。

按照毒品防制條例第21條,成癮物質的使用者如果自動向行政院衛生署指定之醫療機構請求治療,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免責,這就是希望使用成癮物質的朋友,不須擔心被通報而拒絕就醫,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安非他命藥性與使用途徑

衛醫師向現場的藥癮助人工作者說明安非他命在生、心理會有什麼樣的作用,以及短期、長期的使用會有什麼樣不同的效果。在停用安非他命後,當事人的復元過程會有以下經歷:前3天潰藥期,前15天戒斷期,15-45天蜜月期,45-120天撞牆期,120-180天調整期。衛醫師特別提醒現場的助人者要注意當事人的撞牆期,在該階段心癮及渴望同時也會達到高峰,特別容易產生復發的狀況。

接著衛醫師說明安非他命不同的使用途徑,會產生不等程度的效果與藥效時間,導致不同醫療風險,如鼻吸可能導致鼻竇炎、嗅覺喪失、喉嚨痛等症狀,燃燒後抽吸可能造成咽喉與呼吸道症狀,注射則可能引發感染性心內膜炎、蜂窩組織炎、膿瘍、敗血症、血栓等情況,且增加HBV、HCV、HIV等感染風險。

而甲基安非他命注射者相較於非注射者,遭遇了更大的汙名,主要來自於使用者、醫療機構及社會大眾,這些汙名導致注射者不願意接受治療,讓治療的成效大打折扣。

以藥助性與藥癮治療

同志與非同志族群的使用經驗是不同的,異性戀族群多數是為了:獲得快感、與朋友共用、保持清醒、逃離現實、增強性愛、減重、還有工作時使用增加效率;然而對於男同志來說,安非他命的使用與性愛、汙名、恐同、負向的自我認同有關。

現階段並沒有針對安非他命依賴核准的戒癮藥物,而藥物治療通常是處理併發症或精神共病,例如: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劑、鎮靜安眠劑等。而非藥物治療多數使用動機式晤談法、認知行為治療、情境處置管理/酬賞管理、矩陣模式/整合式成癮治療、同志社群取向的認知行為治療。

結語

安非他命可能會造成生理、心理、社會各層面的危害,而且注射使用安非他命所造成的多重危害更高。因此,需要更多跨專業領域的投入,同時積極處遇安非他命藥癮治療、愛滋以及及性病之防治。

與會人員對莊苹護理師及衛漢庭醫師的提問

Q:關於同志社群取向的認知行為治療目前是否有相關的資料可以供參考?

A:相關資料目前正在翻譯中,但相關資源可搜尋參考tweaker的網站:https://tweaker.org/

Q:當要用減害策略協助藥物使用者來進行復元,如果家屬一開始的信念就要當事人立刻戒除,要如何協助家屬?

A:家屬在門診通常是充滿情緒,通常會對著當事人不斷責罵,一開始先讓家屬緩解情緒,接著在合適的時機中斷,並發展對話的可能性。或是邀請家屬參與昆明防治中心週三的家屬日,藉由家屬的團體,讓家屬們互為支持,並且讓家屬有機會了解個案正在經歷什麼,並協助家屬梳理在這過程中的挫敗感。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