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女性健康講座:認識尿失禁與便祕,找回身體的自在與信心|活動實錄

在身體的語言中,有些困擾總被習慣性地忽略,尤其是當它們和年齡、荷爾蒙變化或日常壓力有關時,許多女性選擇默默承受。這場由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邱飄逸教授主講的健康講座,帶領大家深入認識「尿失禁」與「便祕」這兩個常見卻經常被低估的議題,透過淺白的解說與實用的建議,讓參與者對自己的身體有了新的理解。

講座一開始,邱教授用生活化的語言,說明膀胱的功能與排尿過程,也讓大家知道頻尿與夜尿其實在更年期女性中非常普遍。她特別強調,漏尿不是老化的必然現象,也不需要默默忍耐。從壓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到混合型的分類,教授逐一解釋各種症狀的不同與成因,並示範如何使用棉墊秤重法進行簡易自我檢測,讓參與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觀察與判斷。

除了讓大家認識症狀的背後邏輯,講師也詳細介紹了改善方式,包括強化骨盆底肌群的凱格爾運動、使用輔具、透過電刺激或磁波療法訓練肌肉功能,甚至包括藥物與手術的選擇。她也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應避免久坐與提重物,養成規律飲水與排尿的習慣,同時減重與改善便秘對於緩解症狀也有幫助。

在便祕的主題中,邱教授提到,女性因為腸道構造、荷爾蒙變化與生活型態的影響,發生便祕的比例比男性高得多。當排便頻率少於三天一次、排便費力或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時,就可能已經是便祕的表現。除了飲食與運動習慣,情緒壓力、懷孕與更年期等生理因素,也可能讓排便更加困難。

講師進一步說明,長期便祕有時也和內分泌或神經系統疾病有關,部分藥物也可能讓排便變得困難。因此,在改善生活型態的同時,也應留意這些可能的潛在因素。她建議,多吃蔬果、每天攝取足夠水分、適度運動並建立固定的排便時間,是維持腸道健康的重要方法。

講座尾聲,有參與者分享:「原本以為漏尿是沒辦法的事,沒想到透過運動竟然可以改善,覺得好實用。」也有成員說:「我長期便祕,一直以為是吃得不對,沒想到跟荷爾蒙也有關,今天真的學到很多。」

這場講座不只是讓人長知識,更是一種身體與自己的重新連結。讓成員理解那些不被討論的困擾原來有解,也重新點燃了對健康的掌控感。活動結束後,不少人主動向講師詢問練習方式與就醫資訊,顯示這樣的主題深具實際幫助與共鳴。

露德協會將持續陪伴社群看見、傾聽與照顧自己的身體,讓每一位女性都能自在生活,也安心面對身體的每個轉變。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