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2025 APACC 亞太愛滋大會 | 愛滋重點族群的心理健康照顧

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隱藏在生理治療成功的表象之下,馬來西亞大學醫學中心心理學家Mangley Chong藉由分享臨床案例的故事為此作為全人照顧的呼籲。

Bobby是一位表面上治療穩定的感染者,CD4計數良好且病毒量符合測不到,但他卻隱瞞了長達10年的物質使用經驗。Bobby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弟弟突然去世的創傷,學會了壓抑情緒和隱藏痛苦,成年後,透過藥愛來應對壓力和建立親密關係,直到接受愛滋藥物治療多年後,才被發現精神疾患並接受下一步的心理治療。Chong表示「治療穩定的病患,未必就全無困擾」,藉此提醒醫療人員,不能僅以生理指標評估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而須進行全人式的評估。

呼應這個臨床案例,韓國延世大學的Jung Ho Kim進行的大規模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全面評估的重要性。基於2002-2021年韓國國民健康保險資料庫、涵蓋17000名愛滋感染者的分析顯示,超過一半的感染者被診斷至少一種精神疾患,最常見的是焦慮與壓力相關疾患,其次是情緒疾患。更令人擔憂的是,70%有精神疾患者患有兩種以上疾病,40%有三種以上,且這種心理健康負擔隨著愛滋確診時間延長而持續增加,因此接受愛滋治療,不一定就代表身心狀況會獲得整體的好轉,愛滋污名對感染者的影響需要持續關注。

進一步將焦點轉向特殊族群,泰國的Tanabodee Payuha發表了SEATrans這項東南亞跨性別研究,其納入450名來自泰國、菲律賓與越南的跨性別者,其中32%為愛滋陽性者。研究發現,23%有輕中度至重度的憂鬱、焦慮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82%曾經歷歧視、27%遭遇過暴力(包括身體、性或心理虐待)。跨性別者因其特殊身份,有較高機率遭逢暴力與歧視,導致其面臨較高的愛滋感染風險,愛滋確診後,又因愛滋污名加劇心理健康負擔,形成了惡性循環。

同樣關注特殊族群的經驗,中國南京醫科大學的Peipei Zhao研究性別轉換療法(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 Change Efforts,SOGICE)對愛滋感染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基於重慶8000名LGBT參與者中,632名愛滋感染者的研究發現,10%曾經歷性別轉換療法,且這些經歷與憂鬱、自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呈正相關。其中令人擔憂的是,37%的性別轉換療法發生在心理諮商機構與醫院,這可能導致感染者對醫療人員的嚴重不信任,影響後續的愛滋治療。

面對這些困境,Mangley Chong心理師表示其在馬來西亞建立了整合照護的模式。將精神健康篩查融入常規愛滋照護,由護理師每週實施篩查,並建立明確的轉介路徑:陰性者年度重篩、中度風險者預約心理學家、急症當日轉介、重症或高自殺風險者當日會診精神科醫師。

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直接關係到醫囑順從性和病毒控制效果。如同Bobby案例所顯示的,表面上治療穩定的感染者,背後可能隱藏著長期的心理創傷。我們呼籲醫療專業人員將心理健康篩查視為愛滋照護的核心要素,建立無歧視的治療環境,透過整合性照護模式和跨專業團隊合作,真正實現身心並重的全人照護目標,讓每一位感染者都能在治療的路上獲得完整的支持與關懷。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