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泰國的倡議者Jennifer Ho從社區角度強烈支持長效針劑的推廣。他指出,現有的口服PrEP未能有效服務最需要保護的族群,特別是那些生活在環境極其不友善的人群(例:處於政策與法律高度污名化關鍵人群的地區)。
Jennifer生動地描述了現實情況:「一位跨性別女性在開口前即受注視,一位性工作者因害怕暴力持續而不敢求助,一位年輕同志擔心家人發現他使用PrEP,一位物質使用者因恐懼裁罰而避開照顧資源。」。他強調,亞太地區39個國家中有33個仍將特定人群的身份或行為刑事化,在這種環境下,每日服藥的口服PrEP常常失效。PrincessPrEP的研究顯示,僅30-40%的使用者在六個月後持續使用PrEP,而亞太地區2023年底僅20.4萬人使用PrEP,僅佔UNAIDS全球策略目標的2%。
呼應Jennifer的觀點,印度的臨床醫師Nagalingeswaran Kumarasamy從醫學角度提供了科學證據。擁有三十年臨床經驗的他坦言,即便有支持和諮詢,口服PrEP 100%的服藥順從性幾乎不可能實現。他引用HPTN 083和HPTN 084兩項關鍵研究,證明長效針劑在男男性行為者和順性別女性中均優於口服PrEP。Kumar醫師也提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研究顯示,長效皮下注射在六個月內幾乎零感染,統計上顯著優於口服PrEP。他也駁斥了成本疑慮,指出雖然初期昂貴,但長期來看更具成本效益,且仿製藥將於2026年中問世,年成本預估僅36-45美元。
不過,反對方也提出了同樣有力的論據。新加坡國立大學的Rayner Kay Jin Tan教授指出,目前亞太地區並非所有國家都批准長效針劑,再者,也有許多國家才剛批准口服PrEP,因此未有充足數據支持長效針劑就一定優於口服。此外,他也提出更長效針劑可能導致「愛滋治療的重新醫療化」擔憂,損害社區長期推動的去醫療化成果,Rayner特別指出,口服PrEP無需冷藏,可以簡化為由社區交付給有需要者取得,但長效針劑的取得,仰賴診所的設置及冷鏈路徑,現有關於取得PrEP的流程簡化與整合進展將會受損。
同樣持反對立場的菲律賓專家Danvic Rosadiño從社群實務角度提出三個關鍵問題:「成本、便利性和信心」。作為PrEP使用者,他強調長效針劑遠超口服PrEP成本,在依賴捐助的亞太地區,政府和使用者能否負擔是現實問題。其次,在便利議題上,口服PrEP因去醫療化的成功,而能推廣至社區診所、外展服務,甚至能線上提供,但PrEP長效針劑的取得路徑,需鋪設在對醫療系統的仰賴上。因此Danvic擔心,這可能導致受污名人群在取得長效針劑有所阻礙,因為相較於社區所提供的高接納環境,醫療場所仍承載社會系統的污名,使易受污名人群因恐懼被評判或暴露身份,而最終迴避使用醫療資源。
在這場辯論下,其實最終指向的核心是,理想的愛滋預防策略應該是具多元選擇的工具箱,而非單一解決方案。正反申論中,長效針劑和口服PrEP各有其適用族群和情境,關鍵在於建立支持多元選擇的醫療體系,讓每個人根據自身狀況選擇最適合的預防方式,真正實現讓預防工具服務於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