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

2025 APACC 亞太愛滋大會 | U=U概念的看見與行動

「測不到病毒 = 不具傳染力」(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U=U)這個概念自提出以來,已成為愛滋預防的重要里程碑,但即便概念再具意義,仍需透過推廣來進入大眾視野中。

來自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所的Curtis Chan博士候選人分享了亞太MSM網絡的調查。這項涵蓋泰國、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越南五國共16,000名參與者的研究發現,僅有略多於三分之一調查參與者認識U=U概念。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是愛滋感染者,仍有四分之一不知道這個概念。但拿對於PrEP與U=U概念的理解度來比較,感染者與接受性健康醫療者(如PrEP使用者)對於PrEP的認知較高,而愛滋陰性與未接受檢測者則對U=U的較了解,這為U=U概念推廣提供新破口。在日後宣導PrEP時,也可以整合U=U資訊進行綜合性的宣導。

不過,知道U=U與相信U=U間,仍存在巨大鴻溝,日本NPO Okta主席KotaIwahashi藉由ViiV PP3的研究指出這個困境。儘管93.7%的研究參與者知道U=U,但只有一半真正相信這個概念。這種不信任也直接反映在行為上,例如僅半數者會以病毒量作為是否會傳染給性伴侶的依據,許多人仍選擇使用保險套作為防護。Kota的研究進一步發現,相信U=U的人更可能與性伴侶、家人等分享他們的愛滋狀態,較少會因愛滋污名的作用而影響它們的人際,這個發現,代表著U=U概念其實有助於減少污名的意義。

與此同時,醫療體系中對於U=U的認識與努力仍待加強。馬來西亞健康系統研究所的Khalidah Maruan研究員,專注於初級照護診所中愛滋服務品質改善的研究,他發現,醫療工作者們對於U=U的理解程度參差不齊,尤其是資淺與非愛滋專業之醫護人員,他們對U=U概念認知較低,還表現出明顯的迴避行為,如偏好穿戴雙層手套、避開感染者患者等。Khalidah的服務品質改善計畫包括結構、過程和個人三個層面,經過介入後,八項污名指標中的六項顯著改善,包括恐懼的減少、對愛滋感染者懷孕的看法等改善。現馬來西亞已推出相關課程結構,作為新員工必修的培訓,最終期望實現零污名的目標。

U=U概念的推廣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問題,更涉及深層的社會態度、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無論是一般大眾對科學證據的質疑,還是醫療專業人員的偏見,都顯示出單純的知識傳遞並不足以改變態度和行為,真正有效的U=U推廣需要整合性的策略,才能讓這個具有革命意義的概念,真正發揮其在愛滋預防和去污名化面的潛力。

回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