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藥,我還剩下什麼?
活動帶領:邱智浩、金傑克
如果沒有藥,我還剩下什麼?
這是一場不只是談減害的對話,而是一次的誠實看見自己。由兩位講師帶領的減害101座談,是一場用真誠與理解搭建的對話空間。
從為何而來開始的探索
活動一開始,主導講師提出三個問題:
「為什麼想來?來到這有什麼期待?最近最大的困擾是什麼?」
氣氛沉靜了一下,然後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慢慢浮現出來。有人談到生活的壓力、有人說到與家人的衝突,也有人提到自己對戒不掉的羞愧。
氣氛逐漸轉暖,大家發現,這裡真的可以說實話,不會有人責備、不會有人打斷,只有被聽見的安全感。
勇敢揭露 講師用真實陪伴真實
講師以自身經驗,自我揭露曾因為物質入獄。他沒有責怪任何人,只是平靜地分享那段歷程,帶給他的改變。這種坦白,不只讓場面更真誠,也讓每位參與者更安心地打開內心。
我們都曾經迷路、試著改變、也試著承擔,那都是真實的經歷,沒有對錯,只有面對後的成長。夥伴們也因此放下防備,更坦率地談起自己的掙扎。
彼此靠近的第一步 說出來
夥伴們分享的困擾五花八門:期待自己變好,但總是卡住、懷疑否定自己、害怕改變。這不只是說,而是一種冒險,一種願意被理解的冒險。
這場座談不只談如何減害,更重要的是:「當沒有藥的時候,還剩下什麼?」
講師引導夥伴思考,當我們停止使用物質,如何面對自己的空虛?是否能辨認自己的情緒?能從日常中感受到快樂?有個關鍵問題,引發大家深思:「如果沒有藥,怎麼生活?」
無聊、逃避、不舒服、自卑、痛苦,但這些感覺,其實都是你真實存在的感受。
接著也討論到,自我價值感與關係空洞,是成癮背後的重要根源。如果一個人沒有被接住的經驗,也很難期待他能放下唯一的依靠 - 藥物。
藥不是唯一的重點,感受才是
這場座談的核心其實並不在怎麼戒,而是「怎麼活下去」。講師引導大家回到一個問題上:「你感受到自己的感覺了嗎?」
過去都是用藥來壓抑孤單、空虛、不安與憤怒,這些感受太難熬,藥像是一個臨時的止痛劑。但如果我們不碰藥,還能怎麼處理這些情緒?
「感覺自己的感覺」。簡單幾個字,卻是許多人長年忽略的課題。
藥物背後,是關係與價值的空缺
活動進行到後段,開始談到更深的議題:
不開心的時候,可以用什麼代替藥?不碰藥的時候,是否有能力連結別人?
這些看似抽象的問題,其實都連結到真實生活裡的困境,自我價值、關係空洞、孤單感。我們不能用藥來取代所有感覺,也不能靠藥證明自己的價值。
雙講師互動 即時回饋、深入引導
這場座談特別之處,在於雙講師帶領的模式。一人引導主線討論,另一位講師則敏銳觀察現場氛圍與夥伴反應,適時補充觀點、實務經驗、分享資訊、陪伴夥伴梳理混亂的思緒。像是一場有層次、有溫度的即時心理探索。
有些夥伴想斷掉用藥,但又怕自己面對不了生活的空洞。但那個空洞,其實是一種長期沒有面對的感覺,像孤單、無價值、被拋下的感覺。藥只是暫時把這些情緒壓住,但它們從來沒有消失。」
這樣的對話方式,不只是分享,更像是一次深層的心理探索。
有一種聚會,不談用藥,卻能療癒
活動最後大家分享今天的感受,講師也說出了他的想法:「我想嘗試辦一種聚會,不談用藥,只談生活、陪伴與快樂,看看這樣的方式,彼此之間能否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這個提案讓現場氣氛再次柔和起來,大家臉上露出一絲輕鬆與期待,也許這樣的互動,能帶來更多支持與希望。
減害,不只是減少傷害,而是學習善待自己。
這場座談不只是教你怎麼減藥、怎麼控制,而是陪你一起去理解,原來那麼多年,我們都在用某種方式逃避情緒、壓抑需求。而現在,有一個地方,可以慢慢說、慢慢理解、慢慢把自己找回來。
這不是改變的終點,而是開始的地方。減害是一條路,不是終點也不是標準答案,
它告訴我們:
📌減害不等於放棄,而是用更溫柔的方式,陪伴自己走下去。
📌就算不是今天就變好,只要有同行的人,這條路就不會那麼孤單。
📌我們可以練習不靠藥,去面對情緒、連結他人、找回自我。
愛的重啟 藥愛復元DA系列 團體前討論會實錄
活動帶領:黃暐超 心理師
這不是一場正式的團體課程,而是一場暖身對話,為何而來?期待什麼?想獲得什麼樣的力量?
老師說完現場悄然無聲,因為大家都懂那種,「怕被人看見真正的我」的害怕。
這場名為「愛的重啟」的團體前討論會,不只是形式上的熱身,而是一次勇敢的自我靠近,這是一段彼此打開、誠實說話的旅程,看見更真實的自己。
10位成員每個人帶著不同的故事與心情而來,而共同的是想要改變某些關係裡的卡住。
破冰暖場:說說近況,也練習被看見
活動一開始,老師先帶領破冰互動,大家兩人一組,進行彼此自我介紹,並分享最近的生活狀態,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卻充滿力量,因為我們平常太習慣當聽眾,但這次是幫別人介紹自己,這讓人更仔細聆聽對方,也讓彼此多了一份溫度與理解,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漸漸的現場氣氛變得不那麼緊繃。
深入主題:關係與內心的自己
暖身過後,大家一起探索親密關係裡的自己。 「想說實話又怕被討厭」、「假裝沒事,其實很在意」、「一再忍耐,最後爆炸」、「選擇沉默,不想爭吵」…等。
老師的帶領非常細膩,他不只是帶大家聊,而是引導成員去理解自己,討論行為的背後的原因。
例如:
逃避,是因為怕對方生氣。
沉默,是因為說了也沒用。
情緒爆炸,是因為累積太久。
這些反應看似是情緒,其實背後連結著關係。
老師引導大家去看成癮背後的情感:孤單、情緒、關係、創傷、自我價值感……這些才是問題的根源,而不是藥物本身。
我們不是來解決問題,而是來看清我們是怎麼卡住的,從討論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共感的力量,當我們願意說,才會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這是一個讓人敢說話、敢流淚的地方,那些在外面不能說的,在這裡都可以慢慢被說出來。
一起走的路,才走得遠
活動的最後,老師說明了之後的團體方向,也讓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感受,練習說出內心想說出口的話。有人坦承說:怕用藥狀況不佳,不能全程參與。甚至有人哽咽著說:這條路走很久很累,身邊都是用藥者,很需要正向的力量。哭不是脆弱,是終於不再壓抑。
老師溫柔的說,希望大家不是來上課,而是來共同創造,這場活動不是終點,而是起點,期待未來我們可以更真實、更勇敢的去面對自己。
團體氛圍
📌氣氛溫暖、成員坦誠感受
📌老師擅長以提問與聆聽,帶出個人深層經驗
📌團體互動感強,讓每個人都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