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安詳,不留遺憾。」這句話或許是許多人心中的期待,但要實現,卻往往沒有想像中容易。
日前在一場以「善終,是給有準備的人」為題的團體活動中,參與者在講師引導,學習如何理解、規劃並面對生命的最後一程。
講師介紹:騎著摩托車送溫柔善終的護理師
本次活動講師是程子芸護理師,她和先生陳嘉瑋共同創辦了「全程安寧居家護理所」。與許多醫師、護理師在醫院裡工作不同,他們選擇騎著一台摩托車,深入社區,直接走進病人家中,陪伴病人與家屬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
五年來,程子芸與先生踏入過無數個家庭,見證了各種不同的告別時刻。她說,這些經驗讓她深刻體會到:「善終不是偶然,而是需要提前準備。」也因此,她積極投入社區教育,希望讓更多人理解臨終照護的意義,並有勇氣談論與規劃死亡。
善終,不只是死亡的另一種說法
講師首先帶領大家思考:什麼是善終?
善終並不只是「好好死去」,而是能自知死期並坦然接納,在熟悉的環境自然離世,同時完成心願與後事,並與親友好好道謝、道愛、道別。
然而,在醫療普及的現代社會裡,許多人最後是在病床上接受各種急救與插管,經歷所謂的「醫療死」,難以實現自然善終。這段話引發了現場成員的共鳴,不少人點頭感嘆,想到自己親人的臨終經歷。
生命自主,法律的保障
講師也提醒,想要「好好告別」,需要法律來保障生命自主。
她介紹了兩項關鍵法律:
- 《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末期病人有權選擇不施行急救與維生醫療。
- 《病人自主權利法》:擴大至五種臨床狀況,病人可事先簽署文件,指定醫療代理人,確保在失去意識時,仍能依照自己的意願接受醫療。
「生死不必完全交由醫師或家屬決定,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留下最後的聲音。」講師語重心長地說。
居家安寧:回到熟悉的床邊
另一個重要的學習是「居家安寧」。
講師解釋,對於長期臥床、吞嚥困難、反覆感染或罹患褥瘡的病人,居家安寧提供了一個讓病人回到「家」的選擇。透過醫療團隊的初評與規劃,病人能在家中獲得合宜的照顧,不需反覆進出醫院。
她也推薦了幾本延伸閱讀書籍,例如《我怕我會比他們先死》以及《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幫助成員持續思考與準備。
醫師與家屬的拉鋸
「醫師總是希望救到最後一刻,但家屬有時卻希望親人能少受點苦。」講師指出,醫病之間的矛盾常讓家屬心力交瘁。她強調,唯有及早溝通,並善用法律制度,才能減少衝突,讓病人的心願真正被尊重。
成員的心聲:收穫與感觸
活動現場氛圍溫暖,成員們邊分享水果、邊交流感受,有人幽默地說:「雖然我眼睛閉閉,但老師講的我都有聽進去!」
更多的回饋更顯真摯:
「收穫很多,內容有深度。」
「要好好活著,準備死亡。」
「在家中老比較安心。」
「自我選擇善終,才是對自己好。」
「這是每個人早晚都要面對的議題,安排最後一程非常重要。」
支持氛圍帶來力量
這場團體展現了高度凝聚力,成員們能自在地討論「死亡」這樣敏感的議題,並彼此支持、安慰與鼓勵。這樣的學習與交流,不僅增進了知識,更帶來勇氣與力量。
結語:善終,從現在開始準備
「善終」不是臨終前的最後選項,而是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從認識法律到思考居家安寧,從與家人溝通到書寫自己的心願,每一步,都是在為最後一程鋪路。
正如程子芸護理師提醒的:「善終,是給有準備的人。」
而這份準備,不僅是給自己的安心,也是送給家人最深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