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泥濘中的微光-藥癮家庭如何前行
主持人:台灣露德協會 徐森杰祕書長
報告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蔡佩真教授
回應人:上午各場次講師暨分享嘉賓
場次一:泥濘中的微光-藥癮家庭如何前行-蔡佩真教授
蔡佩真教授說明講義內容以理論為主,介紹了三個實用的量表工具,可作為非營利組織在執行家庭服務、戒癮計畫時的績效與成效評估工具,適用於期中與期末評估,協助工作者具體衡量服務效果。
深入探討「家庭」在戒癮歷程中的雙重角色:既是強大的支持系統,也可能是沉重的壓力來源。很多藥癮者因為家人的愛、特別是母親的眼淚而想戒毒,但同時也因背負太多期望與壓力而陷入復發與自責的惡性循環。
蔡佩真教授指出,台灣文化中「愛與面子」常讓家屬難以尋求幫助,往往等到問題嚴重才會求助,錯失了早期介入的機會。因此社工在介入時,應先肯定家屬的付出與辛苦,化解他們的羞恥與自責,而不是立刻進行教育或指責。
同時也提醒:「愛」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方法。家屬需要學習如何有技巧地愛、設下界線。華人家庭常出現兩種極端:過度控制(權威式教養)或過度寵溺(媽寶型依賴),這些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復原歷程。
在現實中,家屬常無法「放手」,過度承擔孩子的後果,反而延緩孩子學會自負責任。講者以自身經驗提醒:「踩住界線,是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否則出手太快、過度幫忙,會讓孩子感到不被信任,甚至失去自我成長的機會。
她強調,戒癮的主角是當事人本身,家屬的角色是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與實際生活照顧,但不應過度補償或包辦一切。必要時,讓自然後果發生(如罰款、法律制裁),才能真正幫助當事人承擔責任。
蔡佩真教授也指出,台灣在家屬支持上的資源仍有限,因此她設計了線上課程供家屬彈性使用,讓即使走不出來的家屬也能在家中學習、重複觀看。她未來也希望能繼續製作更多教材,支持更多家庭。
最後,她呼籲應從創傷知情與優勢觀點出發,協助家屬將精力放在可以控制的地方,例如自我照顧、培養孩子的改變動機。當孩子有動機改變後,後續的改變就會比較有機會產生。
場次一:綜合座談-上午各場次講師暨分享嘉賓
徐森杰秘書長邀請與會者透過自我介紹、SLIDO 匿名回饋,針對家庭與伴侶支持主題分享意見,現場交流活絡,成員與講者們一同討論了以下重點話題:
- 家庭與伴侶的支持與挑戰
- 家庭支持的兩難:家庭既是成癮者最大的支持來源,也可能成為壓力源。
- 家屬與伴侶的掙扎:家屬與伴侶不同的困難,皆談到學習「界線」的重要,從無限付出轉向讓成癮者為自己負責。
- 愛與界線的平衡:強調「陪伴不是背書包」,支持不等於代替。愛沒有錯,但需要智慧與策略。
- 伴侶與家屬的差異:配偶有選擇離開的自由,家屬則多承擔不離不棄的壓力,未來應補足伴侶相關的衛教資源。
-
工作者的自我照顧與界線拿捏
- 工作者分享因陪伴個案長期感到疲憊,甚至出現替代性創傷。
- 對公部門KPI壓力的疑問與應對方式:沈育如強調公部門與實務者應是互相需要、平等合作的關係。
- 森杰秘書長幽默指出:「工作者的第一個創傷,可能是老闆。」
-
陪伴的哲學與信念分享
- 陪伴不是為了成就感,而是出於愛與信念。
- 尊重與放手是愛的表現。
- 強調優勢觀點、創傷知情、自我照顧,用穩定的內在力量面對不穩定的服務現場。
-
結語金句與鼓勵
- 「成癮的主角是他本人,而不是家屬。」
- 「你不需要幫他背書包,但可以陪他走路。」
- 「讓自己成為飽滿的電池,才能去愛人。」
- 「我們在同一艘船上,誰受苦,整艘船都會搖晃。」
-
總結
此次活動強調家庭與伴侶在戒癮歷程中的關鍵角色,並探討「界線、愛、陪伴、放手」的實踐方式。同時也關注第一線工作者的心理壓力與成長需求,呼籲彼此成為神隊友,共同在這艘不穩的船上穩住方向,支持彼此走得更遠。
實錄整理者:志工鈺蕙、志工沁玲、社工師嚴幸文
歡迎受藥/愛影響的家人們加入我們療癒的行列
藥/愛家屬團體報名網址:https://www.lourdes.org.tw/OnePage.aspx?mid=90&id=169
以行動支持藥/愛家庭扶助
捐助網址:https://www.lourdes.org.tw/online/DonatePage.aspx?Act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