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者擔心傳染給別人,有高風險行為者擔心被傳染,如何守護彼此的健康,減少不必要的恐懼,一起來認識PrEP跟U=U。
(此實錄合併台北、桃園2場預防新觀念—認識PrEP與U=U講座的內容。)
台灣現況
即使是資訊發達的現代,楊家瑞醫師在實務經驗中依然發現許多人,甚至是身邊的醫療人員,對於愛滋感染存有恐懼,不過楊醫師也從年輕世代的病患及醫師當中看到新世代對於愛滋病觀念的正向轉變,相信愛滋感染者在社會上有一天可除去身上的標籤。
根據台灣目前通報數據顯示,男性愛滋感染者遠大於女性,而男男不安全性行為的HIV感染率也多於異性間不安全性行為,因此有心人士只會因以上統計數據而刻意怪罪男同志和不符合傳統性行為價值觀的族群,這是非常不妥的。HIV感染主因是高風險生活環境和高風險性行為,與族群是沒有關係的。只看數據會容易讓人忽略異性戀者的高風險性行為,還是持續出現新的感染者,無論男女。
從2004年開始,靜脈毒癮人數的上升間接導致HIV人口的上升,進而讓衛生署因為毒癮者而重視愛滋這塊領域,並且提出減害三計劃:1.擴大篩檢與相關衛教;2.提供清潔針具;3.美沙冬替代療法。幾年後,靜脈毒癮者感染愛滋的人數就開始下降並獲得控制,而透過高風險性行為感染愛滋的人數,仍持續增加當中。
傳統預防策略VS多元預防方式
傳統的策略:A--節制慾望。B--忠實於性伴侶 (1對1的固定關係)。C--使用保險套。其中,若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對於預防HIV感染幾乎可有接近100%的效果,甚至可以預防其他性病與B肝、C肝..等等疾病。
但實際上不可抗力因素太多,如:保險套破掉、戴的方式不正確…等,預防效果掉到80%,所以對於保險套正確使用方式的宣導和實施多重預防方式很重要。更不用說人性的需求,在面對慾望橫流的網路世代,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節制慾望與忠實於性伴侶。
預防HIV 經由性行為感染的新興策略除了保留了前述3點,還增加了:D--不要使用娛樂性用藥。E--教育宣導這兩大環節之外。當前的主流策略會著重在於「以治療作為預防」。
國內外各大實驗數據顯示HIV傳染的關鍵主要為人體內病毒含量,病毒含量越少則傳染率越低。以國外的研究報告,穩定服用抗病毒藥物使體內身體病毒量長時間測不到,可以降低96%的愛滋傳播。
U=U 「測不到病毒(undetectable)=不具HIV傳染力(Untransmittable)」
最新研究證據顯示,穩定接受抗病毒療法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 的愛滋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透過性行為傳播愛滋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甚至不存在的 (negligible to non-existent) (所謂「可忽略」的定義為:微乎其微或未達需要考量的顯著程度)。儘管感染者血液中可偵測到愛滋病毒,也不必然會感染他人,當感染者將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下,確實可保護其自身健康外,亦可避免再傳染給他人。
U=U對於已感染或長期暴露在HIV高風險的族群來說,持續服藥來達到對病毒的預防及控制是必需的。但是U=U僅針對預防HIV傳染,就算人體內HIV病毒量測不到,也不代表可以避免感染梅毒、淋病、C型肝炎…等其他性病。若從事性行為相關的器官有受傷或發炎反應仍可能提高感染的風險。
所以綜合以上幾點,使用保險套跟服用藥物是必須一起搭配的預防方式。
而且單靠治療治療真的能終結HIV呢?答案是,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新的減害計畫 version 2.0:「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與「PEP暴露後預防性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