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一場由桃園衛生局、部立桃園醫院以及台灣露德協會聯合主辦的感染者癌症預防講座,活動旨在探討常見癌症及其預防方法。透過這場講座,讓參與者能夠全面了解各種癌症相關的知識,並邀請帕斯堤朋友一同參加,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一同學習如何保養身心。
首先,鄭舒倖醫師從美國疾病管制署(CDC)的統計數據開始,透過圖表能了解到這30年美國愛滋感染者人數及各年齡層感染比例的變化,隨著時間進展,青壯年 (49歲以下)愛滋感染者比例逐漸下降,年長感染者比例漸高,這是由於1995年雞尾酒療法問世,治療效果大幅提升,感染者身體狀況漸佳,健康餘命也隨之提高,越來越多感染者進入中老年階段。而也由於感染者服藥後身體穩定,愛滋相關的癌症也因此有了顯著的下降。
進一步,醫師介紹與愛滋有關的三大癌症:卡波西氏腫瘤、非何金氏淋巴癌和子宮頸癌,以及它們與感染者的關聯。我們了解到卡波西氏病毒在CD4指數過低時容易引發,非何金氏淋巴瘤則因會長在腦部而常被誤診為一般腦腫瘤,而子宮頸癌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高度相關。
而因為與愛滋相關的腫瘤發生機率逐年下降,非與愛滋有關的腫瘤對感染者的影響便日益重要。根據研究數據可知,感染者在罹患肝癌及肺癌的比例、較非感染者高出約2倍,其他亦需留意的還有何金氏淋巴癌及HPV病毒相關癌症。
醫師隨後聚焦於HPV相關癌症:肛門癌、口咽癌和子宮頸癌。肛門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男同志感染者,相較於攝護腺癌,因日常照顧不易,肛門癌對生活產生的影響更鉅;在此次講座中,醫師也特別提及口咽癌與HPV病毒的關聯,過往大眾對口咽癌的認識多認為嚼食檳榔者罹患率較高,但醫師表示在診間中發現,因性行為導致口腔感染HPV病毒、進而轉為口咽癌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容忽視。
針對於肛門癌及子宮頸癌,醫師強調了定期篩檢的重要性,並提到肛門篩檢的方法,包括肛門指診、肛門抹片和肛門鏡檢,在診間會先透過指診及抹片初步確認病患的狀況,若有異狀會進一步安排肛門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