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找到真愛系列講座—找自己,尋回自己的價值」 講座實錄-賴佩霞

發佈日期:2018/06/28

心理的距離,不是歧視,而是不習慣

每個人都一樣,有時會不知道怎麼面對新的人際關係,於是在無意識中,會出現防衛。所以,有時候我們感受到的防衛,只是對方不知道怎麼去支持我們。所以帕斯堤的各位,有時也要有些耐心,去面對不知道怎麼跟我們相處的人。

 

不知道的心

從小到大,沒有人教過我們要如何去了解別人,我們也不會知道,其實很多人都很寂寞,又不知道怎麼溝通,不知道如何開口,而其實,我們的擔心都一樣。

 

對抗自己的自憐

自我心靈成長是一個承諾,是告訴自己,我配有一個更好的人生。所以,要幸福,就是要對抗自己的自虐與自憐。我們要面對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習慣,沒有人那麼有空要來傷害我,而是問問自己,你在餵養哪一匹狼。

 

開始學習溝通

人所有的問題,都來自人際關係。有時是我們在主導溝通,有時候我們沒有打打殺殺的勇氣,那麼就休息吧。不會溝通的人學習溝通,會溝通的人學習安靜。

 

好學生與壞學生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導要當好學生。但當我們發覺自己的不完美時,就會無意識的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現在,我們要學習當壞學生,學習觀察自己在那個角色裡面,享受什麼或學習到什麼,而不是失去什麼。

 

我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

全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的事。人會覺得疲憊,是我們在管別人家的事。人最大的幸福來源是為人服務。但有時,我們是為了自己在服務別人。當我們管了別人的事,我們就越受苦。如果我們能分辨清楚,我們就會輕鬆很多。

親密關係是平等的,我們要放下別人應該要怎麼做的理所當然。認清楚,我做是為我自己,別人的事,我們就放下。

 

焦慮到底服務了我什麼

當我處在徬徨無依的狀態,對我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我們要讓自己處在這樣的狀態?徬徨無依的狀態,到底在服務我什麼?為我帶來什麼?

如果我們隨時問自己:「我在幹嘛?我到底在幹嘛?」我們要用不同的角度看自己,問自己:「到底這個憤怒在服務我什麼?」「到底這個焦慮在服務我什麼?」

我們有沒有曾經這樣探索一下,那個沒有生病的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渴望被關懷

有時我們把自己過得很糟糕,其實是在報復父母親。

有時我們以為我背叛了家人的期待,不可以太幸福。

有時我們是透過自己的痛,然後去要到那渴望的被關懷。

 

放下「應該」

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抱怨,或我們常常自己會這麼說,「他應該要用什麼態度來對我」。仔細想想,這是誰的事。這其實是他的事。

這是思維的習慣,只要我們還在想「別人應該怎麼對我」的念頭,我們就是活在地獄裡。我們給自己施予痛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斷去管別人的事,然後指著對方說「你應該要怎樣」。

這是我們在傷害自己的武器,傷害關係的武器。當我們要別人負責,所以我就可以不用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然後我就可以,繼續擺爛。

 

我到底在幹嘛

自卑感沒有問題,自卑情緒就有問題。我們必須去認識自己,去看見自己的習性與思維,而不要用毀滅自己的方式。

我們如果能對自己全然的真實,就有機會在這行為裡面去洞見--「我到底在幹嘛。」我們如何不再用自殘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就是愛自己、善待自己。

 

感念此刻當下

「如果我今天沒有生病,我會過怎樣的人生」,很多人常常會這麼想著。但我們卻不曾這麼想,「人的靈魂是不會生病的」。只是,人長大,但心沒長大。然後,學會用行為在掌控別人。

我們有沒有曾經因為自己的參與,而感到全心全意的滿足的時刻,而不是計較成敗與收穫。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值得快樂的話,那就先要放棄自憐自哀的我。

「感恩」,我們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會使用這工具呢?有時,我們只顧著看自己的失去與沒有,而我們根本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富裕的。只要我們開始轉念,告訴自己是值得,那麼此刻當下,就都是獨特的,沒有任何問題。

 

小露特派員藍元亨整理報導

  •    
 
TOP